|
 |
 |
投资者教育 |
 |
 |
 |
银行指数的终极进化 |
发布时间:2025/6/16 阅读:25770次 |
|
 |
银行指数的终极进化:当价差成为护城河
一位老股民的持仓截图在论坛疯传:2007年沪指6030点时以7.9元买入工行,2024年沪指3393点时复权价16.4元。
评论区炸锅:“原来穿越牛熊的密码不是选股,而是跨市场套利。”
01 一场迟来的“指数革命”
中证银行AH价格优选指数的灵魂,藏在一套近乎“执拗”的规则里:
- 价差狩猎者:每月自动扫描A/H股溢价裂缝。若A股溢价超5%,立刻切换至港股;若港股溢价,则反向回流A股。这种机械轮动像精密齿轮,不断碾平市场的非理性折价;
- 时间的复利盟友:2015年高点至今,普通银行指数分红再投收益约53%,而AH策略硬生生啃下近70%回报。那17%的超额收益并非来自银行基本面突变,而是对人性贪婪与恐惧的制度化收割;
更精妙的是,它将“不做什么”写入基因——当溢价处于0%-5%的模糊地带时,按兵不动。这种克制避免了过度交易,也昭示着**投资中最难的不是行动,而是等待。
02 产品矩阵:三把钥匙开一把锁
招商基金围绕该指数构建了立体化工具,各司其职:
- 场内利刃(517900):主力ETF,去年43.72%的涨幅背后是极致费用管控(管理费0.5%)与港股通T+0灵活交易。规模一年激增145%至1.07亿份,印证大资金对策略的认可;
- 场外双生子(A/C类联接基金):
- A类(016572):长线定投之选,第三方平台申购费常压至0.12%,像涓流汇海般沉淀筹码;
- C类(016573):游击战利器,零申购费+持有7天免赎,为波段交易者留好侧门;
费用是沉默的税:持有3年,ETF总成本约1.8%,而C类联接基金可能吞噬3.75%收益。选择工具的本质,是选择与时间相处的方式。
03 掌舵者的“量化洁癖”
基金经理刘重杰的14年从业史,是一部指数增强的技术进化论:
- 熊市中的微观手术:2023年市场下跌时,他通过港股通仓位优化将跌幅压缩0.34%。秘诀在于严守“30天红利税豁免线”——港股通持股满月可避税10%-20%,将政策红利榨取到极致;
- 转融通暗线:四大行等高息股出借年化增厚收益1.2%,这些“碎金子”在牛市中只是点缀,在震荡市却成胜负手;
他的操作充满矛盾感:既像程序员般严守5%溢价阈值调仓纪律,又像旧书店老板,耐心擦拭每处折价标的的浮尘。
04 为什么传统银行指数注定被碾压?
AH策略的统治力不在短期爆发,而在跨周期碾压:
- 持有半年:胜率仅50%,超额不足0.4%,平庸如常;
- 持有三年:胜率跃至60%,年均超额2%,复利开始显灵;
核心在于**双重安全垫:
1. 股息托底:港股折价让实际股息率突破6%,比如工行H股较A股便宜30%,天然多出3%收益空间;
2. 估值裂口反脆弱:经济悲观时H股折价扩大,指数自动加仓“更深的洼地”;经济复苏时折价收敛,兑现戴维斯双击;
当下时点更显凶悍:银行板块市盈率4.8倍处于历史12%分位,而地方债风险化解正如火如荼。**悲观者的担忧已是明牌,乐观者的筹码却藏在价差里**。
05 散户生存指南:在裂口处下注
三类投资者的隐秘操作路径:
- 短线猎手:紧盯AH溢价指数,突破145时反向狙击ETF(517900)。利用港股早开市1.5小时的时间差,在A股开盘前完成套利布局;
- 定投匠人:每周定投A类联接(016572),将股息再投资设为“自动档”。去年两次分红每10份派0.12元,积沙成塔;
- 大鳄围猎:当ETF溢价率>0.8%,一级市场申购拆分后场外卖出。500万份以上转融通出借再薅1.2%收益;
唯一的黑天鹅在汇率**:港元资产占比37%,人民币每贬值1%可能侵蚀0.3%净值。对冲之道是配置10%黄金——这不是预测风险,而是为意外上锁。
尾声:银行股的未来在柜台之外
当年轻人把银行APP塞进手机文件夹深处,当网点大理石柜台冷清如博物馆展厅,中证银行AH价格优选指数却悄然完成角色蜕变:
它不再只是银行股的集合,而是**中国金融估值裂口的套利者、跨市场红利的搬运工、散户与外资同台竞技的平衡器。
一位持有三年的基民在帖子写道:“43%年化回报打败了99%的银行理财。” 这或许解释了为何机构持仓比例从39%飙升至46%——**资本永不忠诚,但它永远流向效率的洼地。
真正的稳健收益不是来自押注单一市场,而是做多中国金融的估值裂口。
|
|
文章来源:转载转载 |
|
免责声明:本网站力求信息真实、准确,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,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,不代表任何观点,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,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,据此操作风险自担。如涉及版权请直接与客服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,谢谢。 |
上一篇:
股票分红有啥意义?为什么?
|
下一篇:
忍无可忍了,咋办?
|
|
 |
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