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股银行板块的市盈率(PE)水平在过去二十余年中经历了显著的演变,整体呈现系统性下移趋势,同时存在阶段性波动。以下是基于历史数据的综合分析:
一、历史估值中枢的长期下移
1. 早期高位阶段(2007年以前)
- 2007年大牛市期间,银行板块PE估值曾超过50倍(如中信银行指数接近6倍PB),主要受市场狂热情绪和高速盈利增长驱动。
- 2010年初,板块PE仍维持在10倍以上,PB约2.9倍,处于相对合理区间。
2. 持续下行阶段(2010-2023年)
- 盈利增速放缓是核心原因: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从2011年的36.3%降至2023年的1.3%,ROE从20%以上降至10%左右。
- 信贷扩张减速:信贷增速从20%降至11%,净息差收窄(从2012年的2.75%降至2023年的1.74%),叠加信用成本上升,共同压制估值。
- 至2023年8月,板块PE降至约5倍,PB仅0.48倍,创十余年新低。
3. 极端低谷时期(2022年)
- 2022年成为历史估值底部:国有六大行PE普遍低于5倍(如交行3.61倍、农行3.78倍),PB跌破0.5倍(中行0.45倍),股息率超7%。这一水平甚至低于2014年熊市(当时PB约0.9倍)。
二、当前估值水平(2025年)
- 整体状态:截至2025年5月底,中证银行指数PE为6.6倍,处于近十年73.88%分位点;PB为0.67倍,处于近十年35.8%分位点。
- 个股分化:
- 头部银行如邮储银行PE为8.57倍(2025年8月14日),贵阳银行仅4.58倍。
- 42家银行中,仅招商银行PB超1倍,其余均“破净”,7家PB不足0.5倍。
- 股息吸引力:板块股息率高达6.48%,处于历史99.22%分位点,四大行平均股息率超7.55%。
三、国际比较与低估争议
- 全球低位:中国银行板块PE约6-8倍,显著低于美国(14倍)、加拿大(13倍)等发达国家,也低于印度、巴西等新兴市场(PB超2倍)。
- 盈利能力错配:中国银行业ROE(10%-15%)高于日本(4%-5%)、德国(1%),但估值与之接近,市场对资产质量和经济增速的担忧导致折价。
四、估值下行的核心驱动因素
1. 宏观环境变化
- 经济增速换挡,从高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,信贷需求结构性减弱。
- 利率市场化压缩息差,2024年净息差进一步收窄至1.5%左右。
2. 行业内在挑战
- 资产质量担忧:经济下行周期中,不良贷款风险上升(如信用卡不良率突破2%)。
- 收入结构转型:非利息收入占比提升但可持续性存疑,股份行/城商行盈利下滑明显(2025年一季度城商行净利润同比-6.7%)。
3. 市场偏好转移
- 投资者追逐高成长板块(如新能源、AI),银行股因低成长性被边缘化,市值占比从2010年的20.2%降至2023年的10%。
五、极端估值案例分析
下表展示了A股银行板块在极端低估值时期的代表性数据:
| 时期 | PE水平 | PB水平 | 股息率 | 主要触发因素 |
| 2008年熊市 | <10倍 | 0.9倍 | 未详 | 全球金融危机 |
| 2014年熊市 | 未详 | 0.9倍 | 未详 | 流动性紧缩+经济放缓 |
| 2022年低谷 | 3.6-5.1倍 | 0.41-0.66倍 | 5.9%-8.6% | 疫情冲击+地产风险暴露 |
| 2025年5月 | 6.6倍 | 0.67倍 | 6.48% | 经济弱复苏+净息差承压 |
六、未来估值修复的可能性
1. 政策催化
- 中国特色估值体系(“中特估”)提出限制“破净”公司融资,推动银行制定市值管理方案。
- 存款利率下调缓解息差压力,无风险利率下降提升高股息资产吸引力。
2. 经济企稳预期
- 若GDP增速反弹,信贷需求与资产质量改善,PE有望修复至7-8倍(较当前提升20%-30%)。
3. 长期资金偏好
- 险资、养老金等增量资金可能增配高股息银行股,优质银行(如招行、宁波银行)或率先受益。
总结
A股银行板块PE从2007年超50倍的历史峰值,经历十余年下行至2022年的3-5倍极端低位,2025年小幅回升至6.6倍但仍处历史偏低区间。这一趋势是经济转型、息差收窄与市场偏好转变的综合结果。未来估值能否系统性修复,取决于经济复苏强度、资产质量改善及“中特估”政策落地效果。当前高股息率(近7%)与破净状态,已凸显其防御配置价值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