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红利板块中的石油、煤炭行业与银行板块虽同属高股息资产,但驱动逻辑不同,银行板块受影响程度有限。具体分析如下:
一、市场表现差异显著
1. 煤炭/石油板块持续走弱
截至2025年3月4日,煤炭板块年内跌幅达13.12%(中信一级行业),石油石化板块下跌4.96%,主要受供需失衡(如焦煤库存累积、进口煤价格倒挂)及能源价格中枢下移影响。中国神华、陕西煤业等龙头股年内跌幅超18%。
2. 银行板块相对抗跌
同期银行板块区间涨幅5.81%,跑赢大盘。四大行(工行、建行等)股价在2025年2月18日创历史新高,主要因高股息属性(A股平均股息率4.65%)与低估值(PB 0.53倍)形成支撑。
二、银行板块独立性来源
1. 政策支持与经济预期差异
银行受益于经济企稳预期及化债政策推进,资产质量改善预期较强(如城投风险缓释),而煤炭/石油板块受制于商品价格周期。长江证券指出,银行板块与宏观经济相关性更高,化债政策带来的风险缓释逻辑有别于能源板块。
2. 资金配置逻辑分化
红利策略内部存在结构性选择:煤炭等周期红利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大,而银行作为质量型红利资产,股息稳定性和盈利可见性更优。2025年1-2月数据显示,宽基ETF和红利ETF持续增配银行股(年内净流入1064亿元),而煤炭板块遭资金撤离。
三、潜在风险传导路径
若市场对红利资产整体信心下降(如担忧经济复苏不及预期),可能引发资金从高股息板块撤出。但当前银行板块成交热度处于历史低位(10年分位数<10%),估值安全边际较高,下行空间相对有限。中信建投等机构近期仍将银行列为配置优先级。
以上内容由 AI 生成,不构成任何建议
|